网站首页 家长请家教 大学生做家教 会员登录 家长频道 教师频道 培训机构 公交查询 家教加盟 家教资费 加入收藏
南京家教网
电话 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教员简历库 学员订单库 加油站 同步导学 试题解析 试题下载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察今》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教师频道-【 南京家教网 - 025jj.cn】
  您当前位置:南京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一>> 语文
《察今》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6/28 阅读:4262次 【字体: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现在河南濮阳)人,是阳翟(现在河南禹)大商人。他在赵国都城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昭襄王的孙子异人(古代为了向别国保证某事,就把王子或世子派往别国做人质)。当时异人的处境很困难,吕不韦认为异人“奇货可居”,就进行政治投机。他一边把自己的侍妾送给异人,把钱财供应异人,一边又把大量珠宝送到秦国,博取秦太子安国君的爱妃华阳夫人的欢心。华阳夫人无子,就认异人为子,改名子楚。后来昭襄王死了,安国君继位一年又死了,子楚继位,就以吕不韦为相国。三年后,子楚又死了,吕不韦送给子楚的侍妾所生的儿子(即嬴政)即位,就是秦始皇。秦始皇即位时只有13岁,尊吕不韦为仲父,继任相国。秦始皇成人后吕不韦被免职,贬迁,忧恨自杀于四川。

   【阅读指导】

    《察令》为《吕氏春秋》卷十五《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旨在强调因时变法的重要。作者认为,古今时世不同,事物在变化,必须明察当今形势,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制;主张世变时移,因时变法,不能盲目依从古训。

    《察今》全文分六段,层层深入地说明世变时移、因时变法的必要,同时批判了那些泥古不化、盲目法古、迂腐可笑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前两段在于正面说理,后四段用寓言故事从反面论证说明“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因时变法”是人君贤主应遵循的原则。本文节选了其中第2、第3两个段落。

    节选的第1段从正面论述。首先是严密的逻辑推导。为什么先王之法不足法呢?因为“时不与法俱至”,时过境迁,法亦需改。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先王制定的法令制度呢?应该“释先王的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即放弃先王的成法而掌握他们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意在寻其根本。先王制定法令的根据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人的需要。那么怎样借鉴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呢?“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以今证古,以己及人,举一反三,以此类推,可以“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接着,作者又举出“堂下之阴”、“瓶水之冰”、“尝一脬肉”三个通俗易懂的浅显事例进行论证。这一段先以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然后列举事例(一说比喻)进行说理,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第2段,通过“荆人袭宋”的故事从反面加以论述。故事非常典型有力,楚国人失败的原因,正是由于没有考虑到时间和情况的变化。文章对例子的叙述除了充分突出了这一点,还用“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充分突出了楚国人损失的惨重,以告诫为国者不可无视时代的变迁而照搬先王的法令制度。举例之后,文章又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向”与“今”构成对比,揭示问题的关键,“尚犹”突出了楚人不顾情况变化的愚蠢,点明失败的根本所在。然后由楚人说到“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的做法和楚国人是一样的愚蠢,也必然是一样的下场,两相类比,逻辑严密。最后以反问句结束,加强了论证的力度,使观点更加鲜明。

    《吕氏春秋》文字严密,逻辑性强,遣词造句异常讲究。这部著作完成后敢于“暴之咸阳市门”悬赏千金,请人修改,“时人无能增损者”。畏吕不韦之势是一回事;文字本身精湛严密,无懈可击,是更重要的原因。《察今》论述推理,借用故事,引喻取比,使抽象的逻辑思维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便于人们接受,具有很强的社会效果。本文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思考与探究】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题目揭示了中心论点。“察今”,即明察当今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当时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对变革的错误思想,提出了应当随着时代的改变来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张,即“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2.本文的基本观点就是制定法令制度应当从当今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一观点我们应当怎样评价?

    明确:

    这一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作者反对的是“法先王之法”的顽固守旧的思想,提倡的是变法革新从实际出发的主张,这对于推动时代、社会的向前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说“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主张以人为依据,从人出发,来制定法令制度,这就掩盖了统治阶级制定法令制度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不可能有,也从未有过为所有“人”服务的法令制度。这是作者认识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3.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问题?

    明确:

    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观点,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三个例子:“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道理,从而论证了“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观点,治理国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应当在“察今”上下功夫。

    4.文中什么地方用了这种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

    明确:

    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之后,以良医治病为喻进行论证。由“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讲到治国的道理:“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因时而化”就是要察今、变法,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5.本文讲了哪几个寓言?各说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怎样的寓义?根据这三个故事可以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明确:

    本文讲了三则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荆人袭宋夜渡澭故事,讽刺了不顾时间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时间不同了,条件就应有所变化,做事就应从具体的时间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讽刺了不顾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地点不同了,条件就应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地点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引婴儿欲投江中的故事,讽刺了不顾人的条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人不同了,条件就应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人的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这三则寓言是从时、地、人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6.请说出课文中有关说理、举例、设喻的段落,并谈谈这三者较完美地结合的好处?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重在说理,兼有设喻、举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设喻、举例。这三者很好地结合,使文章的论据充足有力,深刻透彻。特别是文中的精譬设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7.本文的基本观点寓含着什么哲理?

    明确:

    本文的基本观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寓含着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的时代,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今天,这种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上一条新闻: 《非攻(节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 下一条新闻: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要点】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关于我们   请家教   做家教   法律申明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扬州聚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培优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地址:南京江宁区将军大道6号J6软件园16栋 邮箱:service@025jj.cn 教员QQ群:70359515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20001625112 苏公网安备32100202010524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10
    举报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