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学习要点】
1.作者、写作背景 ①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著名政治家。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阅读指导】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喻推理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第二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 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魏俊霞
在“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社会,能被所效忠的君王尊称为人生一面镜子的恐怕只有一位,那就是唐代名相魏征。在魏征的政治生涯中,进谏二百余次,且多数被皇上采纳。在他死后,唐太宗深为惋惜,发出了“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的悲叹。
在时隔一千三百多年的今天,重读魏征的奏疏,仍能令人清晰地感受到他那一颗火热的报国之心。在其大量的奏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谏太宗十思疏》。文中鲜明透彻的观点,从容得体的用语不仅打动了唐太宗,也打动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治国思想,“谦冲自牧”“虚心纳下”的为人行事准则以及精辟的说理,周到严密的论证使得该文成为一面为人为文的宝鉴。
1.一片忠心,苍天可鉴。
魏征生活在封建时代,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时时处处维护封建统治,其中固然有特定时代的阶级局限性,但是作为一个身居要职的高层官员,为了使李唐王朝国泰民安,他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政治家清醒的头脑和对时事敏锐的洞察力,无一不令人敬仰。
《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魏征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了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貌似无礼的忠心耿耿,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旧唐书》中也称他的奏疏“可为历代王者法”。
2.以冷静的历史观来洞察时事。
魏征不仅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使他的头脑非常清醒,并能从历史的兴替中归结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他明确指出:古之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从而得出创业不易守业亦难的论断,在探求其中原因时他分析到:“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诚心待人会使距离遥远的人团结为一个整体,傲慢无礼就会使至亲骨肉视同陌路。百姓就像水一样,既可以载动朝廷这条大船向前进,也可以不留情面地将你彻底推翻……魏征把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道理与王朝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治国理论,这不仅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利益。
3.深刻的现实意义。
时隔一千三百多年,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仍能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纵情傲物”,不“盘乐无度”,能够谦冲自牧,虚心听取规劝等观点,在今天,对我们也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4.措辞真诚、率真,情理交融。
自己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占有什么位置,魏征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是明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开明君主,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因为魏征明白自己的忠心还是要通过完美的形式来表达的。
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魏征为了劝谏唐太宗克服贪图享乐的思想,真可谓情真意切,一片赤诚。魏征时刻都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又合理,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试想,如果魏征恃宠骄横,连主子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即使他心再诚,也不会有好下场,最终只能落得身首异处。
“读史使人明智”。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学会对字词句篇的理解与掌握,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