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赴美留学。年底出版的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闻一多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任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阅读指导】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1922年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在美国生活了将近三年,多次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使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他在1923年1月的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他毅然决定提前回国。在回国途中,他的内心充满了报效祖国的热情。1925年夏,当闻一多乘坐的海轮停靠在上海码头时,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像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发现》就是闻一多回国后写的第一首诗,它既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心,也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这是一首十二行的短诗,题目是发人深思的,作为祖国忠实的儿子,当他怀抱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殷切期望回来的时候,到底“发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发现”?
闻一多开篇就单刀直入,呼天抢地地喊出了悲痛的声音,这一声迸着血与泪的呼喊,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使人仿佛看见了诗人失望痛苦的面容,听到了他沉痛绝望的诉说。诗人是听到母亲的呼唤而归来的,但是他发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逼真地写出了诗人当初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回祖国的激动心情,和他感到是“一场空喜”之后的深切悲哀。接下来,诗人并没有用具体的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他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更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诗人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当时黑暗的现实。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深,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他仍然要“追问”,像当年的屈原那样问天问风问大地,但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他陷入更深的悲痛中去。这首诗最精彩绝妙之处是最后的四句,既然“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在我心里”这个结尾辞警意丰,它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水恒,既是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又使全诗前后呼应,逐层递进,一气呵成,可以见出诗人构思上的功力。
《发现》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的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闻一多其他的诗歌中也时常迸射而出,比如《忆菊》对“祖国的花”和“如花的祖国”的热情赞美;《太阳吟》中,诗人由于对祖国的热切思念,产生出的神奇瑰丽的想像:“太阳呵——神速的金鸟——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一句话》里响亮的民族的庄严声音:“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祈祷》中的自豪与骄傲:“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从情感入手,是理解闻一多诗歌的一条通道。
【思考探究】
1、鉴赏诗歌不能只注意文本,就事论事,还应了解作者生平、思想状况,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别是有关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这就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发现》的创作背景。思考:诗人“发现”了什么?借助了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
满怀期待回国的诗人发现“这不是我的中华”。用“噩梦”“噩梦挂着悬崖”这些令人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表现当时军阀混战下的祖国残破的黑暗现实,表现了诗人希望破灭后的失望和悲愤之情。
2、难道作者的发现仅是祖国的沉沦吗?
明确:
“你在我心里”,这才是诗人真正的发现。这个发现,表现了诗人挚爱之情。正因为诗人对祖国爱之深,才会对黑暗的现实恨之切。所以说,朱自清曾说过闻一多“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